
讓孩子輕鬆愛上閱讀
和以前強調閱讀要透過增加閱讀量,吸收大量課外知識的觀點不同,閱讀素養更強調的是「消化資訊的能力」。現今搜尋引擎發達,我們可以很快就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甚至也有AI能夠輔助。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仔細判斷資訊是否為真、是否能夠善用資訊解決問題,是培養閱讀素養的重要目標。

尊重與信任:我在育兒路上與 RIE 理念相遇
孩子不是我們要「塑造」的人,而是我們可以「認識」的人。他們雖然年幼,卻有著自己完整的感受、節奏與意志。 當我們選擇尊重與信任孩子的每一個小小動作,也是在學習尊重與信任自己這個照顧者的角色。

溫柔而堅定的教養者
正向教養是一條不簡單的路,是孩子與大人都在共同學習的道路。孩子在溫柔的環境下種下正向的種子,在與他人交流時逐漸發芽茁壯,成為下一個溫柔堅定的人。

0-1歲玩什麼?陪孩子從生活中探索世界!
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在孩子0到1歲的黃金探索期,運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教玩具,陪伴他以感官認識世界。從觀察孩子的反應出發,我們一起在日常裡發現學習與成長的可能,也體會到陪伴的深刻與喜悅。

蒙特梭利的溫柔式教養
蒙特梭利所代表的自由,不單單只是順著孩子的意願放縱,而是在層層引導之下,讓孩子能夠順應著世界的運轉,用自己的步調感受著這個美好的世界。蒙特梭利所賦予孩子的,是展開自身翅膀,勇敢擁抱自我天賦、飛向未來的能力。

屬於我們的睡眠訓練
睡眠訓練的短短三天,我不斷地反覆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體驗習得無助的感覺?快速睡著帶來的便利性和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否為一體兩面?當他哭到睡著的時候,心裡是否害怕、擔心、沒有安全感?我不喜歡,再也不想這麼做。

繪本共讀的秘密
「做繪本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幫助孩子度過一個成長中很困難的階段,也就是從家庭進入學校,從玩具到書。」著名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作者艾瑞.卡爾曾這麼說。對於孩子而言,進入學校之後,意味著要開始學習閱讀大量文字,理解許多知識,而如何讓孩子在轉換環境的同時,能夠更快的培養閱讀的能力呢?

小孩打人怎麼辦?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的動機往往是「需求無法被滿足」或「無法適當表達情緒」,因此與其嚴厲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或許讓孩子學會好好的表達情緒、解決需求,能夠更有效的從根本解決問題喔!

「語言」不該只是科目!「語言」該怎麼教?
全語言教學發展於1990年代,透過融合真實、實用、擁有文化意義的情境,打造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語言學習,這些特色也因應了學習者中心教學法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目標。

放學後自制力崩潰
當孩子進入學校環境時,會開始學習許多團體的規矩、面臨高結構性的需求,像是「好好的坐在位置上」、「好好的排隊」、「在課堂間保持安靜」等,因而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而回到熟悉與安全的家中,走入自己的後台,一整天的壓力、脾氣、情緒就容易浮上檯面,開始胡亂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