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玩什麼?陪孩子從生活中探索世界!

零到一歲是孩子成長最快速的一年,每天都有新的變化與里程碑。身為父母,我們依據孩子的能力與需求,觀察、提供並調整所給的資源。很多人認為這個階段的付出很簡單——只要滿足生理需求就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嬰兒專注力有限,但他們充滿好奇,什麼都想看、想碰、想嘗試。對我來說,這是發展探索能力的黃金時期。

 

這一年裡我們該為孩子準備哪些教玩具呢? 我特別喜歡從生活中的物品出發,比如:網購包裝紙、廚房紙巾捲筒、泡泡紙、尿布箱、奶粉罐等(不過像泡泡紙或大型塑膠袋可能有窒息風險,使用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全程陪同)。我會將家中準備要回收的物品先清潔乾淨,提供給一歲的M探索。他感興趣的就留下繼續玩,沒興趣的再回收。

皮亞傑(Jean Piaget)將嬰兒出生到約2歲的時期稱為「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是其認知發展理論中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主要透過感官(如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動作(如抓握、踢腿、吸吮等)來探索與理解世界。而M正處於這個以感官探索(sensory exploration)為主的階段。他常常用五官認識世界,像是會不斷使用眼睛看、嘴巴咬、手去抓、耳朵聽來認識外在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與物品互動。因此,我們在利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時,也應該思考適合這個階段孩子的玩法。例如:大人可能覺得包裝紙適合拿來畫畫,但嬰兒會更著迷於搓揉時的聲音以及拋接時的視覺刺激;奶粉罐也許可以拿來分類和收納,但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喜歡拿它當鼓敲打;紙捲對大孩子而言可以是建構積木的一部分,但0-1歲的孩子只要將它在地上滾動就會興奮不已。

我還會將家裡鍋碗瓢盆、生活用品清潔後放進一個「寶藏箱」。這些來自日常的物品,不同的材質、觸感與形狀,本身就是很棒的教具。同時也讓孩子認識:生活環境中處處是學習的機會。等孩子不再感興趣時再物歸原位,也比較不浪費。 大概M六、七個月、開始能穩定坐起時,我會邀請他坐在腿上,一起探索寶藏箱。我們的寶藏包括:打蛋器、湯勺、塑膠刮刀、玻璃紙、不同材質的杯墊等等。我特別享受這段親密時光,一邊陪著他探索,一邊輕聲說話。今天討論打蛋器的紋路和冰涼的觸感,明天則是專注在和玻璃紙互動而產生的聲音及透視。

孩子對新物品的興趣,通常不會在第一次就展現。剛放到面前的玩具,M常常要一兩週後才會開始主動接近。我們可以想像,對他們來說,這些玩具都是「新奇又龐大的存在」,需要時間適應。即使知道這一點,有時我還是會忍不住太興奮地介紹新玩具。

 

每次介紹新玩具時,我會先在M面前操作、說明,讓他看見我的使用方式。接著觀察他是否有興趣靠近、觸摸、體驗。如果他有興趣,我會靜靜地待在旁邊陪他玩;如果暫時沒興趣,我就把玩具放到遊戲角落,讓它靜靜待著幾天。 很神奇的是,明明開始的幾天都沒看到M靠近,某一天他就會突然主動過去,開始熟練又有興趣地玩起來。我想,他們需要這段時間確認環境的安全感,等到不覺得陌生或威脅,才會自然地開始互動。 等他開始玩後,我會再加入陪伴,一起探索不同玩法——用手、用腳、用眼睛觀察、甚至敲打發聲,一起創造出新鮮有趣的互動。我也會從這些經驗中,再挑選適合的教玩具購買。比如看見M對敲打鍋碗瓢盆很有興趣,我就會再多添購一些鐵琴、非洲鼓等樂器給他;看見他喜歡滾動的紙捲,我就選擇一些能夠移動的木製汽車或是球類。

 

我很喜歡這段和M一起探索的過程,可以看見那些微小又珍貴的成長與變化。我想,這就是陪伴孩子最大的快樂與成就感吧。

 

圖文/王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