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議題

小孩打人怎麼辦?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的動機往往是「需求無法被滿足」或「無法適當表達情緒」,因此與其嚴厲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或許讓孩子學會好好的表達情緒、解決需求,能夠更有效的從根本解決問題喔!

孩子的戰鬥、逃跑、僵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擁有情緒呢?而情緒能夠幫助我們什麼呢?情緒們如果失控了,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從社會情緒學習看公園惡霸事件

當一位陌生哥哥插了我孩子的隊,而對方的媽媽對此漠不關心,我對此陷入了困惑:我有權利管教其他父母的孩子嗎?我應該為我負責的孩子挺身而出嗎?那位媽媽為何不管教孩子的行為呢?

小心!別讓孩子染上冒牌者症候群

回想起來,我似乎就是這樣的人。擔心自己的能力無法跟上而加倍努力,即使小有成就,也認為是運氣使然,做了好多好多事情,但還是停不下來,擔心有天會被淘汰掉。害怕別人無法接受自己的成就,認為自己是個騙子,就這樣焦慮地活著。

「我數到三!」的背後,其實藏有好多秘密…

「我數到三!一…二…三…!」你小時候是否聽過父母以威脅口吻對你說過類似的話?當時你是否對這句話感到壓力、緊張或害怕?

帶孩子一起感受地方之美與情感連結

「小時候,常常嚮往外面的世界,對家鄉以外的世界充滿好奇,並努力朝著這個世界學習、工作、不斷向前⋯。長大後,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對家鄉好陌生,似乎一直沒有好好關注自己家鄉⋯」

瑞吉歐教育的養份—自愛與愛人

「瑞吉歐教學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的教育方法。這種教學法非常尊重兒童的思考和意見,相信兒童是對萬物擁有一百種詮釋語言(The 100 Languages of Children)的積極學習者⋯

在育兒之前,最重要的事。

「大人也是凡人」,有時在工作上面對孩子排山倒海的情緒與需求時也偶有不知所措的時候,我也學會和自己坦承「我可能現在就是無法應對」,並主動向身邊的同事求助,請他們協助處理孩子的狀況。這樣的改變讓我在工作中更加自信、輕鬆,也讓我更有能力與孩子建立真實、共感、正向的關係。

「語言」不該只是科目!「語言」該怎麼教?

全語言教學發展於1990年代,透過融合真實、實用、擁有文化意義的情境,打造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語言學習,這些特色也因應了學習者中心教學法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目標。

放學後自制力崩潰

當孩子進入學校環境時,會開始學習許多團體的規矩、面臨高結構性的需求,像是「好好的坐在位置上」、「好好的排隊」、「在課堂間保持安靜」等,因而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而回到熟悉與安全的家中,走入自己的後台,一整天的壓力、脾氣、情緒就容易浮上檯面,開始胡亂宣洩。

屬於我們的睡眠訓練

睡眠訓練的短短三天,我不斷地反覆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體驗習得無助的感覺?快速睡著帶來的便利性和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否為一體兩面?當他哭到睡著的時候,心裡是否害怕、擔心、沒有安全感?我不喜歡,再也不想這麼做。

蒙特梭利的溫柔式教養

   蒙特梭利所代表的自由,不單單只是順著孩子的意願放縱,而是在層層引導之下,讓孩子能夠順應著世界的運轉,用自己的步調感受著這個美好的世界。蒙特梭利所賦予孩子的,是展開自身翅膀,勇敢擁抱自我天賦、飛向未來的能力。

繪本共讀的秘密

「做繪本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幫助孩子度過一個成長中很困難的階段,也就是從家庭進入學校,從玩具到書。」著名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作者艾瑞.卡爾曾這麼說。對於孩子而言,進入學校之後,意味著要開始學習閱讀大量文字,理解許多知識,而如何讓孩子在轉換環境的同時,能夠更快的培養閱讀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