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歐教育的養份—自愛與愛人
「瑞吉歐教學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的教育方法。這種教學法非常尊重兒童的思考和意見,相信兒童是對萬物擁有一百種詮釋語言(The 100 Languages of Children)的積極學習者。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不扮演安排和主導學習的權威角色,而是當孩子們學習的夥伴—觀察、聆聽、陪孩子研究。為了誘發孩子的好奇心,啟發性環境(Provocations)也被視為重要的教學工具,因此,瑞吉歐的環境通常經過縝密的設計、具有挑戰性和美感。
以上的內容,也許你和我一樣都曾在書中讀過,但是對長期在台灣傳統教育體系長大的我來說,真的很難理解。我一直以為:幼兒園就是一個老師在教室中央,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教授孩子們的地方。當時,因為知道紐西蘭的瑞吉歐環境發展得比台灣更完整、更進步,於是決定進入當地的瑞吉歐幼兒園工作看看。
你可以溫柔地對待自己
2022年,初來到紐西蘭生活的我,決定要投入「瑞吉歐」的幼教環境工作。 剛來到幼兒園工作的某一天,我發現孩子們正熱烈討論貼在教室牆上的全班合照。那是一張大家圍成大圈圈做團體討論的照片,所以有些人被拍到正面,有些人只有背影。
A指著其中一個背影問:「他是誰?」
B回答:「我知道,是C吧!我認得他的帽子。」
D指著另一個背影說:「這個應該是我!」
我在一旁看著孩子們對背影產生了興趣,於是決定發揮瑞吉歐精神,提供更多幫助他們針對興趣進行研究的學習工具。
想了一想後,我拿出三面落地的鏡子,讓他們有機會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觀察看看自己的背面。孩子們看見鏡子後興奮的湊上前來,背對著鏡子七嘴八舌:
「我看到我的頭髮了!」
「我的裙子後面有一隻米奇!」
「我看得到我的襪子,但是看不到前面的口袋!」
正當孩子們互相笑鬧,對自己不太熟悉的那一面開始有了許多豐富的發現時,一直很認真看著自己背影的E突然開口,說道:「我覺得我的正面和背面好漂亮。我想畫下來。」
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3歲多的孩子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本來只是把這個活動視為陪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管道,但沒想到E對自己身體的詮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身體理解。他展現了自我認同和自信,也表現出對自己獨特之處的欣賞和理解。當下聽到這句話的我,真的感覺到有一股溫柔的力量朝我襲來,因為她正在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我想到從小我是多麽努力的在練習「喜歡自己、相信自己」,但始終到今天都學不會,然而,3歲多的E輕輕鬆鬆就向身邊的大人和同儕示範如何看見自己的美好和優點、如何在談論自己時感到愉悅、自信、有自尊。
這份溫柔也能延續給別人
背影事件後的某一天,孩子們在樹上發現了一個鳥巢。
A小孩說:「鳥媽媽不在,她去幫鳥寶寶找食物了。」
B回答:「對!她等等就回來了!但是他把鳥巢做的這麼高,他忘記鳥寶寶不會飛了嗎?」
A說:「我們應該放一個梯子在樹旁邊,這樣鳥寶寶不小心掉下來的話,還可以爬梯子上去。」說完,兩個孩子立刻在附近撿起樹枝,試圖將樹枝拼起來做成送給鳥寶寶們的梯子。
我們都了解,鳥媽媽選擇在高處築巢有很多安全考量,例如避免掠食者接近、高處的視野有助於鳥兒更好地觀察環境變化,以及高處能防止積水並有利於調溫。然而,瑞吉歐不強調知識的傳遞,更強調專注在孩子的詮釋與理解。於是,我選擇先安靜的傾聽孩子,發現在孩子們的世界中,鳥媽媽的選擇只是因為「忘記了」。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獨特的觀點來詮釋眼中的世界。在他們看來,鳥巢太高可能對鳥寶寶構成安全威脅,於是他們展現出了極富同理心和理解力的一面。為了幫助鳥寶寶,他們迅速行動起來,試圖以梯子來解決這一個「安全隱患」。
因為用心去觀察孩子的世界,我才發現孩子們純真而可貴的特質,他們願意付出努力去關心和幫助他人,即便是鳥巢這樣小小的事情。我突然意會了「理性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感性的想像是無限的」這句話的意義。在孩子的巨大想像中,我所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小小螞蟻,他們充滿溫暖和關懷的表達,才是撐起這個世界的重要肩膀。他們才是我的老師。
瑞吉歐教育的養份—自愛與愛人
我發現在瑞吉歐環境成長的孩子,不會像小時候的我一樣被教導「囡仔人有耳無喙」,而是被鼓勵表達、展現好奇、自主學習。因為大人的尊重和用心聆聽,他們開始相信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是重要的、相信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也相信自己能如此用心地對待他人。雖然沒有一種教育方法能夠完全保證培養自愛與愛人的孩子,但瑞吉歐提供了一個有利孩子長出愛並將這份愛傳遞給別人的養份。自從進入瑞吉歐的幼兒園環境後,我深深愛上這樣的教學模式,我想那是因為,那樣的養份不止照顧到孩子們,也照顧到小時候的我,讓我終於開始感覺到開闊。
圖文/ 林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