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而堅定的教養者

「你到底在幹什麼?」、「不要再哭了,抬起頭來!」雖然我出生的家庭是一個幸福和樂的家庭,但在我犯錯時,父母的情緒常像是暴風雨一般,責罵的言語就像突如其來的針刺入心中。隨著慢慢長大,我開始發現自己很怕犯錯,犯錯時不會先想著要「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逃避才不會被他人責罵?」。如今的我在面對孩子時,看見他們犯錯的行為也時常在腦中浮現以前被罵的樣子…。雖然對於父母的行為早已釋懷,但這些小時候的經歷,似乎仍然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每個行為…。

不知道大家對於上述提到的打罵教育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呢?現今「正向教養」的教育理念,期待著我們透過溫柔的教養,滋養著、陪伴著孩子。然而,在家庭或教育現場中,總會有調皮的孩子,時常與照顧者唱反調,頻繁的在大人的底線徘徊。因此,對於實施正向教養的照顧者來講,如何同時兼具「溫柔的教養」與「堅定的原則」,是個很棘手的處境。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認識所謂的「正向教養」,以及聊聊我們在教育現場時,如何做一個「溫柔而堅定」的陪伴者。

  正向教養一詞最早可以追溯至1981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尼爾森(Jane Nelsen)寫下《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一書。其中,尼爾森以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個體心理學」為基礎,強調孩子在出生、接觸家庭成員、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會影響其自卑感與優越感,並且在書中提及家庭、教育環境時,應該如何應用正向教養建立孩子的歸屬感。

以下為尼爾森在正向教養中提出的五大原則:

  1. 溫柔而堅定 Kind and Firm at the same time

同時給予溫柔的正向支持與堅定的原則建立,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尊重與鼓勵。

  1. 歸屬感與價值感的建立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ignificance

透過歸屬感與自我效能的提升,讓孩子能夠安全的學習與他人建立連結。

  1. 長期且有效的發展 Effective Long-Term

懲罰只在短期有效,長期而言負面影響大;正向教養期待的是長期培養的氣質。

  1. 社會與生活技能 Social and Life Skills

學習尊重、關懷他人、與他人交流、培養責任心等實用的社會技能。

  1. 帶著孩子覺察自我 discover how Capable they are

帶著孩子去認識自我、挖掘自我的能力,並試著應用於生活中。

  雖然正向教養期待的是鼓勵的學習環境,但有時孩子的行為出現叛逆、不聽話,甚至是影響到他人時,陪伴者若期待不打不罵的話,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想與大家分享,在實施正向教養時,是一種長期的陪伴,短期間內很難看到明顯的成效。因此在過程中,陪伴者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堅持。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在陪伴時的正向教養心法:

1. 確認立場:堅定立場是很重要的事情,在管教孩子之前,自己要先建立心中的一把尺,孩子才會有所信服,因此鼓勵陪伴者在決策前,不彷想想「自己在意的點是什麼?」

  • 對於孩子的要求、行為、提問,事先確認自己內心的答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
  • 確認自己的立場後,請堅定立場,避免對孩子說出「應該不會…」、「可能不…」等模糊的回應。

2. 討論規範:在堅定自己的立場後,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溝通出屬於彼此的規範,讓孩子參與討論可以讓孩子更能理解規範背後的意義,進而加強效果,但大人也需要好好遵守,避免孩子未來覺得規則效力不足。

  • 若自己的立場有前提,則與孩子一起討論規範,訂定雙方都同意、合理、簡單明瞭的約定。以筆者的經歷而言,可以在上課前,透過大海報的繪製,讓孩子試著找出自己在團體中喜歡/不喜歡的行為,進而與孩子一起參與規範的制定。
  • 讓孩子參與規範制定,孩子較容易遵守,但大人自己也要說到做到。

3. 換句話說:在教養時,很常將「不行」兩字脫口而出,不知不覺地將否定意識潛移默化於孩子身上,因此,在與孩子的交流上,試著以更正向的方式,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會是更好的方式!

  • 給孩子其他選擇,以可以取代不行。例如:與其跟孩子說「不要畫在牆上」,不如提醒孩子「你可以畫在紙上」。
  • 緊急時,可以直接警告孩子危險之處,讓孩子停下手邊的動作。例如:與其跟孩子說「不要碰剪刀!」,我會和孩子說「我擔心剪刀的使用會傷到手,需要老師陪你一起剪嗎?」。

4. 給孩子解釋:在孩子對於規則感到困惑時,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讓孩子知道你不是為了反對他而反對,並且讓孩子能夠慢慢理解規則背後的道理。

  • 簡短的解釋原因、後果、過去經驗,孩子能夠從中學習,也更能接受你的拒絕。例如:在孩子詢問為何在課堂時間不能玩教室的球時,我會試著解釋:「現在是上課時間,我們之前約定好的,上課不能隨意走動,所以現在是不適合拿球的,可以把球放回去嗎?」
  • 即使孩子可能不懂因果,也避免糊弄、哄騙孩子,並試著以最簡單的方式解釋。

5. 溫柔堅定而同理:在給予溫柔陪伴的同時,可以與孩子共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仍需堅定的表達出事前約定過的原則,讓孩子能夠學習規範。

  • 給孩子擁抱、愛、同理,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難過。以筆者的話來說,我會說:「我能夠理解你現在的沮喪/我們可以擁有相應的情緒,這是沒有關係的」,但仍須堅守自己的底線。
  • 當孩子說出情緒性字眼時,仍溫柔堅定的守住自己的界線。例如:當孩子說出「我討厭你」時,回應「我愛你,但這是我們約定好的」。

6. 意識自己的情緒:陪伴者在面對孩子失控時,有時也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試著解讀、覺察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能夠適時的給予自己冷靜的空間。

  • 觀察自己的情緒,是否常有控制慾、為了說「不」而說等情況;覺察可能的壓力來源,用健康的方式排解。
  • 當孩子對你的拒絕表現生氣、失望時,大人仍需維持自己的平靜,不因此感到憤怒或罪惡。以筆者的經驗,遇到孩子因情緒失控時而對我說出情緒性字眼,我會試著想到孩子對於情緒掌控的不成熟,並試著告訴孩子:「我們都在學習與情緒相處的路上,這很正常,我會陪你一起的。」

       此外,在與孩子溝通、表達需求時,想與大家分享一個筆者自己常用的方式,那就是「我訊息」(I-Messages)。透過以我為主詞出發,試著與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並在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期待。以下由筆者示範在教育現場時,我會試著使用的我訊息方式:

  • 我覺得:陳述自己現在的感受與意見,像是「親愛的孩子,我覺得現在不太開心」
  • 我觀察/我看到:客觀描述現在看到的狀況,與孩子說明,例如:「你剛剛對我大吼,我覺得有點被嚇到」
  • 我期待:我所期待、表達的需求,如:「我期待下次要找我的話,可以輕拍我的桌子。」

    正向教養是一條不簡單的路,是孩子與大人都在共同學習的道路。孩子在溫柔的環境下種下正向的種子,在與他人交流時逐漸發芽茁壯,成為下一個溫柔堅定的人;大人試著打造一個尊重與鼓勵的環境,並在過程中學習與孩子以及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期許未來的陪伴者們,都能夠成為溫柔而堅定的教養者,承接著上一代的負面想法,為下一代種下一片良田。

 

文/高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