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之前,最重要的事。

你是否曾想過,在育兒之前,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遙遠的廁所教會我的事

某天,我和一群朋友約好要一起爬山健行。我們約在山腳下的某個指示牌前集合。眼看著大家快要全員到齊時,一位朋友提議:「有人想上廁所嗎?我們一起去吧!」於是我們分成兩派人馬,一組在原地等待,另一組結伴前往廁所。

為了避免在山上找不到廁所,於是我也加入了前往廁所的隊伍。不過問題是,由於山區偏遠,當時離指示牌最近的廁所在走路來回要30分鐘的距離。

一路上,我都掛記著在原地等待的那一群人。於是戰戰兢兢、健步如飛,害怕他們等我們太久會不耐煩。但結伴的其他朋友卻非常悠閒地聊天,甚至問我:「妳為什麼要走那麼快?」

我理所當然地說:「他們在等我們啊,你們不走快一點嗎?」

朋友笑道:「沒問題的啦!不要太擔心!」

 

整段來回廁所的路程,我都感覺到非常緊繃又矛盾,一方面很希望自己能加快腳步減少別人等待的時間,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速度應該跟著其他同行的朋友一樣。我從來沒有用心聆聽自己的身體「到底想走多快?到底能走多快?」總是以他人的想法為首的我,為了融入兩邊的群體,將自己壓縮到極點,覺得自己裡外不是人

30分鐘後,我們回到集合地點。然而,重新見到留在原地的朋友後,我才發現自己多慮了。那群朋友正非常自在地聊天、玩遊戲,一點也不在乎我們去了多久。當我們抵達後,大家便一起開始準備爬山,氣氛非常輕鬆愉快。

亞洲文化中的集體主義

直到那時,我才深刻體會亞洲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如何影響著我的價值觀。從小,我就根深蔕固的被灌輸著「要以家庭為重、要聽話、要將父母的期望視為首要」。進入學校後,再度受到「強調與團體配合」的教育,甚至被教導「吃虧就是佔便宜」。一直到長大進入教育界後,我開始將這樣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像是「在馬路上大哭是不對的,因為這樣會吵到別人、影響秩序」、「我們應該要控制情感,做出符合他人期望的行為」。

我們常常因為這樣的文化而學會忽視自己的內心,不願意、也沒辦法表達自己感受與需求。我們的委曲求全看似是美德,卻可能傷害了自己。那天,看著身邊的西方朋友能夠有能力將自己擺在更前面的位置,在乎自己、同時又能夠保持與他人的正向互動,我才真正的發現自己的不足。沒想到遙遠的廁所事件竟然能帶來我生命的啟發!

 

溫柔且誠實的對待自己並不是自私

那天之後,我開始練習溫柔且誠實的對待自己。比如當朋友約我去一家我不太喜歡的餐廳時,我學會了勇敢地說出心中的想法,毫不猶豫地說「我其實不太喜歡那裡。」並且不再感到焦慮或不好意思。又比如在工作上,我努力將這種溫柔且誠實的態度融入在我和孩子、和同事互動的過程裡。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和身為幼教老師的我一樣,過去總是習慣將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顧自己的感受、總是不論當下的狀態如何都全力為孩子付出。然而,我終於體會到,將自己置於空虛的狀態、掏空自己並不是獲得力量的方法。現在我學會了在孩子不小心帶給我壓力和傷害時,告訴孩子「我不喜歡、我很痛、我很累」,讓他們明白「大人也是凡人」。有時在工作上面對孩子排山倒海的情緒與需求時也偶有不知所措的時候,我也學會和自己坦承「我可能現在就是無法應對」,並主動向身邊的同事求助,請他們協助處理孩子的狀況。

這樣的改變讓我在工作中更加自信、輕鬆,也讓我更有能力與孩子建立真實、共感、正向的關係。透過表達自己的需求,我也向孩子示範了真實而健康的人際相處方式,同時也讓自己擁有更強大的心理支持。這個過程不僅讓我更了解自己、重視自己,也讓我長出更多的愛去面對這個世界。溫柔且誠實地對待自己並不是自私的表現,反而能讓自己擁有更多善待他人的力量。

 

圖文/林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