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情緒學習看公園惡霸事件

十年前,身為大學生的我在打工當保母姊姊。有一天,我帶著負責的孩子到公園玩時,一位陌生哥哥插了我孩子的隊,而對方的媽媽對此漠不關心。由於我帶的孩子當時年紀尚小,對排隊概念不理解,所以並沒有表達反抗不滿。而我對此陷入了困惑:我有權利管教其他父母的孩子嗎?我應該為我負責的孩子挺身而出嗎?那位媽媽為何不管教孩子的行為呢?

在這種矛盾心境中,我最終選擇了鴕鳥式應對,假裝沒看到哥哥插隊,任由這事就這樣過去。雖然這決定讓我內心非常掙扎,但在權衡要維護秩序還是避免不必要的爭端過後,當時的我還是做了一個我認為較好的選擇。

社會情緒學習的智慧

如今十年過去,我擁有了更豐富的「社會情緒學習」智慧,當再次回首當時公園的場景,我有了不同的經驗和感受。我意識到,作為一個「大人」,我有責任積極陪伴孩子面對這個不見得永遠友善的真實社會,同時敞開心胸傾聽與尊重。我們的陪伴能夠帶孩子用自己認同的方式應對與社交,同時為他們樹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社會情緒學習」分為五大領域,包含:自我覺察、社會覺察、自我管理、人際技巧及負責任的決定

 

這五種領域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小,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就仰賴著大人不厭其煩地示範、應用,並將這些技能內化於日常生活。也就是說,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是建立在大人擁有相關能力的基礎上

大人應該如何訓練自己的社會情緒能力?以上述的公園情境為例,我發現在引導孩子前,大人如果先以SEL五大領域的角度自我反思,會讓後續的應對變得更加容易:

  1. 自我覺察—我有什麼樣的情緒?我是否比孩子更生氣?我為什麼會有現在這樣的情緒?它是否讓我聯想到其他事情?
  2. 社會覺察—孩子現在的情緒與狀況如何?插隊的哥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對方媽媽可能的想法與態度?
  3. 自我管理—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接下來的回應可能讓孩子學到什麼?
  4. 人際技巧—比起咆哮怒罵,我如何為孩子和那位哥哥示範更正向的人際互動?我如何和對方的父母互動?
  5. 負責任的決定—綜合上述反思,我能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既表達自己的意見、又尊重我孩子的想法、同時維護人際間的正向互動?

 

當大人進行了以上的反思,有了一套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之後,就能獲得更清楚的方向去引導孩子,至少不至於陷入我十年前的兩難處境。以下是一些能夠引導孩子思考的簡單示範,分享給大家:

  1. 自我覺察—「你感覺怎麼樣?很生氣?很委屈?還是覺得沒關係?」
  2. 社會覺察—「這個哥哥可能好著急,所以不小心插隊了!」
  3. 自我管理—「雖然你被插隊了,但我們可以練習冷靜、好好說!」
  4. 人際技巧—「有什麼方式可以好好和哥哥說?如果哥哥不想聽怎麼辦?」
  5. 負責任的決定—「你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給孩子面對世界的釣魚竿

比起直接激動地為孩子出頭、找對方父母理論、教育對方的孩子,我認為透過以上的五大角度去思考事情,更有機會讓我們的孩子擁有面對世界的釣魚竿。畢竟世界將無情且真實的呈現在孩子面前,我們無法永遠為孩子避免不公和危險,也無法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和他人身上。因此,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思考、建立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擁有情商、並負責任地面對自己和社會,變得格外重要。「社會情緒學習」能幫孩子建立堅實的自我態度和應對進退的能力,使他們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擁有更多的堅強與韌性。

 

圖文/林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