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的睡眠訓練

從一名幼教老師到母親,我曾經以為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就是哄睡、換尿布和餵奶,規劃遊戲區和陪玩更是早已熟悉的例行公事。直到M出生的那一刻,我才經歷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

在幼兒園,我算是哄睡高手,再有挑戰性的孩子,也能在我手邊,拍著哄著入睡。M剛出生時,我就不斷嘗試讓他自主入睡。先把他放在小床,隔著圍欄的我躺在大床,

一手伸進去輕拍他的肚子,平均所耗時間為兩小時,平均入睡時間為三十分鐘。

有一天我哄到崩潰了。眼淚不停的流,感受到身心靈的疲倦都在重重打擊我。眼前對我微笑的M更顯無辜,而我好無助。身為新手爸爸且對育兒一無所知的老公也忍不住了,默默的說:「我們要試試看睡眠訓練(sleep training )嗎?」

花了兩天的時間,問了一些成功的前輩,了解不同等級的睡眠訓練,我們開始實施。

我們選擇的是中等強度的訓練方式,依序完成睡眠儀式:洗澡、喝奶、穿上睡袋,再放到小床說晚安,離開房間。此時M開始哭,我開始計時一分鐘。時間到再進房安撫他,說晚安,再次離開房間。再隔三分鐘,進去安撫,再出來。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時間間隔不斷拉長,心中想放棄的聲音開始再打架。到了三十分鐘,M似乎接受現況,沈沈睡去,細細的打呼聲中還帶有一點啜泣。

教養書上說,千萬不能一直改變策略,即便心痛,我們第二天繼續睡眠訓練。進房說晚安時,M還是不住的大哭,但這天晚上二十分鐘就睡著了。我們又驚又喜,暗自感嘆沒早點找到這麼輕鬆的育兒方式。

第三天,我們以為不用幾分鐘,M就能自己睡去。兩小時過去了,他哭的越來越大聲,夾雜著絕望。

於是我們放棄了,回到最原本的方式。

面對這個局面,我無可奈何,但也因此發現,比起想盡辦法讓孩子盡快入睡,也許我應做更多功課,去了解孩子為什麼睡不好

我發現了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嬰兒的睡眠倒退(sleep regression ),在某一段時間,原本睡的很好的孩子,突然難以入睡或是容易夜醒。這和嬰兒的成長里程碑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長牙不適(teething)、一暝大一吋的猛長期(growth spurt)、或是即將翻身、坐、爬等。隨著孩子成長,睡眠倒退是難以避免的,每次約持續二到四周。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對睡眠倒退有多一點了解,是不是M就不用經歷這一段折磨?我們是否也能更體會他成長的辛苦?我還想到在親子教室時,有一位媽媽分享她的10個月寶寶一週都睡的不太安穩,老師聽完微笑著說:「真棒!看來要進入下一個里程碑了。」這提醒了我,孩子每一次的掙扎都在成長,照顧者不要急也不要慌,給孩子和我們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

另一個原因則和天生的氣質(temperament)有關。九大面向包含活動量、 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強度、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和敏感度。而這些是孩子對內外刺激不同反應的方式,他們都是在光譜的某一點,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個體。氣質難以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因應孩子的獨特性進行適性的互動。

身邊有些朋友的孩子,他們從出生就能放在房裡自己睡著,或是睡眠訓練的過程非常簡單順利。以前在幼兒園上班時,遇過一個孩子,她從四個月大就開始來上學。媽媽特別跟我們說,直接放進床上,她就會睡著了。我從沒看過她因為睡覺而哭,總是三分鐘入睡,睡的時間也很充足,開心而精神飽滿的起床,準備遊戲。我問了媽媽好幾次,這是怎麼訓練的,她笑笑的說:「是她自己做的,不是我。」

其實,這段睡眠訓練的過程中最讓我難熬的應該是M的情緒起伏。睡眠訓練講求的是孩子的自主入睡,對M來說就是哭到絕望睡著。小床上好像有千萬根針,M一進去就開始嚎啕大哭。我想他可能已經將小床和媽媽離開連結在一起,以哭聲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然而,他的表達卻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卻極度疲倦和無助的心情下睡著。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opelessness),是指不斷受挫後而感到消極且無助,當事人失去動機去改變現狀。睡眠訓練的短短三天,我不斷地反覆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體驗習得無助的感覺?快速睡著帶來的便利性和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否為一體兩面?當他哭到睡著的時候,心裡是否害怕、擔心、沒有安全感?

我不喜歡,再也不想這麼做。

M哭了兩小時的那天,我的心好痛。他一個人在昏暗的房裡聲嘶力竭的呼喊,我卻只能假裝聽不見,在門外焦慮的來回踱步。將他從小床抱起來,緊緊抱住他時,感覺也接住了好多的情緒,包含他的和我的

跳脫睡眠訓練後,M也一歲了。雖然每天的睡覺都還是有各種挑戰,拍睡失敗,只能依靠奶睡,或是得先用嬰兒背帶走出家們晃個幾圈才能哄睡(我想起以前幼兒園的主管,她的女兒到了五歲才不會半夜哭醒找媽媽!)。我們後來也嘗試了共同睡一張大床(co-sleep)。我還深刻的記得我和先生決定邀請M和我們一起睡的第一個晚上,將他抱到中間,他左右看了我們,然後又笑了出來。這是幸福吧,滿滿的安全感,初生的嬰兒都能感受到的!我想,我們一家三口都開始能享受「放棄努力」的樣子,也享受陪伴孩子一步一步長大的過程。

我好喜歡睡前看著M的小臉蛋入睡,週末一起賴床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我想,和孩子一起找到我們彼此都舒服的生活模式,順應每天的不同與小插曲(畢竟我們都不是機器人!),享受這些獨一無二的每一天,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最好的方式了吧!

文/王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