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信任:我在育兒路上與 RIE 理念相遇

很幸運地,我在紐西蘭的幼教現場接觸到 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簡稱 RIE)教育理念。這是由嬰幼兒發展專家 Magda Gerber 所創立的一套育兒方法,專為 0 至 2 歲的嬰幼兒設計,提供父母與照顧者一個以「尊重」與「信任」為核心的指南針。

Magda Gerber 深受匈牙利兒科醫師 Emmi Pikler 的啟發,主張嬰兒並非什麼都不懂的「小人」,而是從出生起就具有情感與認知能力的完整個體。我們作為照顧者,責任不是安排好一切、引導孩子「完成任務」,而是 在身後觀察、傾聽,再給予適時的回應。

什麼是對嬰兒的「尊重」?

很多人聽到「尊重嬰兒」會以為是「不干涉、不作為」,但事實正好相反。RIE 所說的尊重,是一種「真誠地把孩子當成能溝通的對象」,即使對方還不會說話,我們也可以用語言、肢體與眼神傳遞尊重。

從 M 出生開始,我就試著用這樣的態度與他互動。比如,每次幫他換尿布時,我都會先說:「媽媽幫你換尿布好嗎?」然後停頓一下,讓他有時間接收訊息,我才開始脫褲子、換尿布。

我會慢慢說:「媽媽現在幫你脫褲子喔。」

他會看著我。

我接著說:「再來是尿布。哇,你尿尿了,好棒喔,表示ㄋㄟㄋㄟ都有吸收呦!濕紙巾有點濕濕的,現在要擦屁股囉。」

最後穿好褲子後,我會伸出雙手問他:「媽媽可以抱你嗎?」

等了五秒,我才會輕輕將他抱起來。

這樣的互動過程不只是育兒技巧,更是親子關係的建立。我常用稍微誇張的語調和肢體動作和他說話,這對我和 M 來說,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默契的累積。

大約在他五個月大的某天,我問:「媽媽可以抱你嗎?」

他忽然主動伸出雙手,那是他第一次回應我的邀請。

那一刻,我眼眶泛淚。不是因為他學會了某種技能,而是因為他在「懂得被尊重」之後,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回應我。

相信孩子的能力,也相信他們自己的節奏

在 RIE 的理念中,「信任」是與「尊重」同等重要的核心。我們不急著訓練孩子達到某種標準,也不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歷程。我們相信:孩子會在準備好的時候,自然展現出該有的能力。

這點也呼應了近年興起的「反學步車」理念。孩子在爬行的階段,就讓他自由爬行;等到時機成熟,他自然會站起來、走出去。只要環境安全,父母所需要做的,是給予空間與信任。

我曾在教學現場遇過一位 22 個月大的女孩 R。她語言能力極好,總是滔滔不絕地與人交談,但她還不會走路。她會左右搖擺著屁股移動自己,速度快得驚人,也能靠這方式上下坡。我們常開玩笑說,她把所有「技能點數」都花在語言發展上了。

她的父母從不擔心這點,也沒有急著送她做任何訓練。他們始終用輕鬆的態度陪伴她,相信她會在自己的時機點成長。

有一天,R 突然站了起來,毫不猶豫地邁出第一步。她走得又快又穩,像是一直在偷偷練習,只是選擇在最有信心的那一刻,毫不遲疑地展現出來。

面對焦慮的年代,我們仍可以選擇「相信」

現代資訊爆炸,讓許多父母在孩子還沒開始走路、說話時,就焦急地尋求早療建議。我要強調,我並不反對早療的價值與重要性,當有專業人士給予建議時,當然應該配合與信任。但我們也不需要過度焦慮,甚至因此否定自己或孩子。

其實,陪伴、觀察、傾聽,就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把日常活動當作親密連結的機會,就會發現,孩子正在用非語言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他們的想法與能力。

育兒,是一場雙向的信任旅程

在這條育兒的路上,RIE 教會我:孩子不是我們要「塑造」的人,而是我們可以「認識」的人。他們雖然年幼,卻有著自己完整的感受、節奏與意志。

當我們選擇尊重與信任孩子的每一個小小動作,也是在學習尊重與信任自己這個照顧者的角色。

或許,在某個平凡的下午,一個小小的回眸、一個主動伸出的雙手,就足以成為一輩子都會記得的深刻時刻。

 

文/王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