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戰鬥、逃跑、僵直
前陣子,《腦筋急轉彎 2》在台灣引起一股新的旋風,在關注著可愛又有著豐富個性的情緒角色們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擁有情緒呢?而情緒能夠幫助我們什麼呢?情緒們如果失控了,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吧!
試想一下,你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一隻蟑螂從腳邊竄出,請問你會如何反應呢?可能是在驚嚇中逃跑,也可能是拿起鞋子,準備和蟑螂來一場生死搏鬥,又或著是僵直在原地無法反應。這些對於危機的反應,都是身體在大腦無法下指令時,所給予的自我保護機制。今天想要與大家聊聊的主題,是「戰鬥、逃跑、當機反應」(又被稱為戰逃僵反應),讓我們將視角轉向孩子,一同窺探孩子心裡警鈴大作時,會如何進行反應,以及身為陪伴者的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教導。
「戰鬥、逃跑、當機反應」,可以追溯到我們身體處理事情的機制。我們遇到危機時,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處理方式:
- 短路徑:刺激—行動。簡單來講,大腦中有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小按鈕。當今天我們遇到緊急的狀況時,杏仁核就會跳出來,佔據混亂的身體、掌控我們的行動。雖然能夠很快速地下決定,但也跳過了大腦思考的部分,引發情緒反應與反射動作。
- 長路徑:刺激—思考—行動。在正常情況下,若有足夠的時間,大腦就能夠好好的思考回應方式,將感官判斷的情形傳送到大腦的「新皮質」,透過較理性的分析後,給出更加縝密的想法,但相對也需要更多時間。
而人類天生就存在著以情緒為處理核心的短路徑,因為情緒是自然的生存、自我防衛反應,且短路徑對於人而言是習慣、可預期痛苦的路徑,因此相較於需要刻意停下思考的長路徑,我們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波動之中。這些反應的處理方式將會帶著一個人度過生命中的種種危機,也會塑造屬於自己的躲避威脅戰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幼兒的大腦、理解力、衝動控制發展未完全,所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情緒和壓力的影響,進而產生情緒反應。
而幼兒在面臨戰鬥、逃跑、當機反應時,會出現哪些行為呢?這些行為的背後,又代表著孩子有那些想傳達的事情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戰鬥反應:戰鬥,是人類面對危機時,最純粹、直觀的反應之一,透過憤怒、輕蔑等負面情緒包裝,來回應內心中的不安與恐懼,以下是孩子在戰鬥反應時,常見的情緒反應:
- 變得情緒激動、複雜、濃烈
- 出現憤怒表現,如:大哭大鬧、尖叫、口出惡言、暴力
- 難以控制、冷靜、無法配合規範,如:明知故犯、故意挑釁
當孩子陷入戰鬥的情緒反應時,在大人的眼裡可能是無理取鬧的壞小孩。但我們回歸孩子的內心,聽見他們的需求、看見他們的需求時,就能更加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舉動:
- 「我感到威脅與壓力,我真的不喜歡這樣,所以我變得生氣與抵抗」
- 「我正在用我的方式試圖控制局面」
- 「請你不要比我生氣,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需要幫助」
- 逃跑反應:逃跑,是人在無意識中的選擇,面對危機時,認為完美可以避免危險。逃跑、逃避、下意識的躲閃都可以被歸類在逃跑反應,透過遠離降低心中的警戒感與危機感。逃跑反應也包含將自己栽進某些事物,例如:工作、成癮物質等。以下是孩子在逃跑反應時,常見的情緒反應:
- 躲進角落,拒絕溝通
- 出現體感反應,肚子痛、時欲改變等
- 更加依賴照顧者的陪伴與安慰
- 可能將情緒內化,變得成沉默寡言,不顯露情緒,不表達感受
逃避或許可以粉飾太平,但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性格的一部分。因此在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反應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孩子背後的感受:
- 「我不喜歡這裡,我想要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請你不要強迫我面對」
- 「我不說不代表我沒事,我需要知道有人關心我、愛我」
3.當機反應:也可以稱為保護色反應,常使一個人在與人接觸時會躲藏、隔離、迴避等,當下的心理隔離,讓大腦暫時斷片,保護自己免於更多的傷害。下面是當機的常見情緒反應:
- 身體處於高度緊張,但沒有明顯的反應
- 可能出現言語困難、語無倫次
- 可能精神恍惚、分心、不集中,影響學習表現
當僵化、當機的反應成為常態後,就會產生「解離」的現象,讓自己習慣透過與他人隔離去保護自己、進而影響面對危機時的處理方式。而當孩子面臨當機反應時,心裡可能是這樣想的:
- 我現在非常驚訝和困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請你陪陪我
- 我需要一些時間、空間讓我恢復正常
- 我的表現可能不好,請相信我不是故意的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時,身為陪伴者、老師的我們,除了避免用打罵的方式遏止行為,我們還有更好的作法:
- 在回應前,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深呼吸
- 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理解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 提供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你是安全的
- 給幼兒時間恢復冷靜,不急著問問題、管教
- 使用冷靜溫和的語氣和姿態引導孩子
- 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日常反應是否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有影響
如果我們自己也陷入情緒反應的短路徑時,如何處理會比較好呢?每個出現的情緒,都有它背後的意義與原因,而我們在情緒產生的當下接受他,冷靜後思考與觀察,從情緒經驗中更認識自己。以下是我們在情緒上來時,可以好好面對的方法:
- 接納情緒:所有情緒的出現都是正常的。
在情緒上來的當下,請先接納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情緒的出現是正常的現象,並且和某件事情的觸發有關,並且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況,讓自己好好冷靜一下,允許自己的情緒反應存在。
- 理解情緒:所有情緒的出現都有其原因。
在冷靜下來後,可以開始理解剛剛發生的事情,透過情緒去反思並敘述當下的感受,以及為何會有如此情緒反應。慢慢的梳理,你會發現有時候並非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自己在當下怎麼了,進而辨識當下的情緒。
- 調整情緒:讓我們成為情緒的陪伴者。
接著,當你找到自己需要被照顧的情緒後,好好的對待自己的情緒吧,讓壓力、悲傷與憤怒等得以釋放,並且將這樣的經驗進行歸納,告訴自己「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思考之後遇到同類事件時可以怎麼辦,怎麼反應。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對於人的情緒反應更有概念。在彼此的情緒上來時,先暫停並想一下,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同理,或許孩子的情緒就能得到更好的處理與釋放,也可以給予孩子更好、更安心的環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