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該只是科目!「語言」該怎麼教?
孩子們在開始用感官認識世界後,從牙牙學語的和家人溝通,一下子就開始會說一大堆話、問一大堆問題,語言因而誕生,接著透過教育,孩子得以用語言了解自己的文化與生活。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途徑、帶著我們向更遠的世界探索;語言同時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與價值觀;最重要的是,語言也是我們彼此溝通交流的橋樑。因此,在教育中,如何學習語言或第二外語,早已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隨著時代變遷,不同的語言教學方式也有所發展。今天想要和大家聊聊的主題,是「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與「全語言環境」兩種不同的語言教育趨勢。透過認識不同的教學方式,反思作為孩子引導者的我們,在語言學習上我們能做的事情。
首先要介紹的是「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Teaching)。在介紹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之前,讓我們一同回憶一下,以前學英文時,老師是用什麼方式去教英文呢?在台灣,第二外語的教學通常會包含單字的背誦、文法的學習、練習翻譯句子、或是跟著老師復誦等環節。試著回想一下,大部分的英語課回憶,似乎都是坐在教室,將考卷中克漏字的空格填上,不斷的背誦文法原則以因應考試吧。而我們可以簡單地傳統的語言教學分為兩類:
- 文法翻譯法(Grammer Translation):文法翻譯法是透過背誦單字、片語到句型,以從母語翻譯為外語為目標的學習法,學生在過程中會大量的輸入字詞與文法,以下是文法翻譯法的一些特色:
- 著重於讀寫能力的培養,並且學習詳盡的文法規則
- 比較適合用於以特定母語為主的環境教學,較不適合多種母語的學習環境
- 雖然能夠在文書處理上有好的表現,但由於缺乏聽、說等技能訓練,在實際溝通上容易有困難。
-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ism):聽說教學法發展於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認為透過不斷的輸入,就能夠對孩子形成一種反射動作了。因此在聽說教學法中,學生會透過不斷的復誦與練習,完成口說能力的培養。聽說教學法包含了下面這些特色:
- 強調重複練習,並且在其中歸納出一些規則,並建立語言習慣
- 是能夠在短期間內見效的教學法
- 在教學過程中,並未包含語言的所有面向,包含文法的運作機制等,因此學生可能會學會,但不清楚背後的原因。
看完上述兩種教學法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其缺點:過於死記硬背,無法實際靈活的運用在真實世界中。為了解決語言教學的困境,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因而誕生。以下為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的特色:
-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成為被動接收知識的存在,缺乏表達與分享的機會。因此,在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中,老師的角色應該擔任引導者,引領學生們在探索語言時,尋找出屬於自己學習語言的策略與心得。
- 教學內容需要貼近真實世界:為了要在語言教學中,達到與他人溝通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置任務時,應該以貼近真實世界、生活經驗的例子進行講解與練習,讓學生在教室以外,也能夠有效的練習語言。
- 因應個別差異調整課程內容:在學習者中心語言教學法中,協商學習(negotiatied learning)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師生能夠透過溝通,調整課程學習的內容。因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老師應該與學生一同討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策略,進而給予引導。
除了學生的學習以外,環境的設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正如同瑞吉歐教學法所強調:「環境為孩子的第三位老師。」擁有好的語言環境,能夠使語言學習更加順利。因此,在強調環境的背景下,「全語言環境」的教學方式也逐漸發展。
全語言教學發展於1990年代,透過融合真實、實用、擁有文化意義的情境,打造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語言學習,這些特色也因應了學習者中心教學法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目標。以下是全語言環境的特色:
- 語言必須融入真實生活中(被真實運用、被需要)
- 語言是完整的,不應該被劃分為聽說讀寫
- 語言應給予孩子完整、充足、有意義的輸入
- 語言的學習是自然發生的,應該尊重孩子的發展與動機
- 孩子應該被鼓勵用自己的方式去使用語言
在說明完全語言環境教學的特色後,讓我們一起為孩子打造全語言環境吧!接下來要分享的是一些在環境設計上的小細節:
- 豐富的閱讀佈置
- 擺放書籍、繪本、圖卡、報章雜誌
- 在環境中貼上環境文字 如:桌子旁貼上「桌子 Table」
- 為孩子貼上姓名貼紙、名牌
- 把握生活中真實的閱讀機會 如:招牌、捷運站名、菜單
- 豐富的畫寫機會
- 提供塗鴉或畫寫工具 如:各種紙筆、白板、玻璃等
- 鼓勵孩子模仿塗鴉
- 允許孩子自己用自己的方式畫寫下想表達的意思
- 豐富的聽語刺激
- 重複朗誦、共讀繪本,並鼓勵孩子自己進行創作
- 包含討論、分享、開放式問答等教學方式
- 真實的口語情境 如:電話、買菜
- 為孩子寫下他說過的話,並複誦給孩子聽
- 善用戲劇、歌唱以增加孩子的口語經驗
在看完上述兩種語言教學法後,不難看出學習的趨勢已經從孩子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語言了,期待未來的孩子在學習語言時,不再將其看做是枯燥乏味、或著是降低自信心的科目,而是能夠自在探索,將語言作為自己探索世界最有用的武器。
圖/林予晴 文/高翊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